一箭穿心,历史真相呼啸而来,伪史迷惑人心的幻术逐一破灭,助纣为虐者也露出了本来面目
万历三十八年(1610年),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(Giulio Aleni,1582年-1649年,字思及)来华。1613年,至福建传教。1619年,艾儒略在泉州发现景教碑,1623年著《职方外纪》。
为了让自己的成书时间比《函宇通》更早,艾儒略故意将时间提前,定为天启三年(即1623年),这样就能比《函宇通》中的“地纬”早一年,真是费尽心机。
实际上,《职方外纪》的出版时间是在1621-1627年,即天启年间。
另外还有一个清朝道光24年的版本,1844年出版
满清再版时,居然主动替传教士艾儒略增加了部分内容:职方外纪首图。
【四库提要】臣等谨案:
前冠以《万国全图》,后附以《四海总说》。所述多奇异,不可究诘,似不免多所夸饰。然天地之大,何所不有?録而存之,亦足以广异闻焉。
乾隆四十六年(1752)十一月恭校上
总纂官 (臣)纪昀 (臣)陆锡熊 (臣)孙士毅
总校官 (臣)陆费墀
《职方外纪》1623年原版中并没有以下精美的“首图”,但1844年版本却有了,真是给传教士添光增色不少啊。
关于为什么是《职方外纪》抄袭《函宇通》,昨日发文已经阐述了原因,不再赘述。
由于《函宇通》被清廷列为禁书,所以全本一直未在民间流传。有人宣称《函宇通》抄袭西方传教士的作品,但蹊跷的是,传教士的作品却被列入四库全书,并未禁止,如果《函宇通》只是抄袭,又怎么会被禁呢?
答案唯有一个,那便是《函宇通》才是原稿。
昆羽继圣,公众号:昆羽继圣凡事怕认真,不比不知道:禁书铁证揭露传教士著作、钦定图书的老底,证实明代中国大航海,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,并与美洲存在密切联系
今日继续比较欧洲、中东内容,研究一下被人刻意删除、隐藏的有趣内容。
由于艾儒略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,经常抄错,而且从比较中还发现,润色改词可能并不是艾儒略所为,而是雇请写手所为。
正因为《职方外纪》存在不少错误,倘若《函宇通》是抄袭前者,那它的相关内容怎么可能把错误的东西抄成正确的呢?是不是?
《职方外纪》卷首“五大州总图界度解”:
天体一大圜也,地则圜中一点,定居中心,永不移动。
再看《函宇通》中的这幅图,传教士艾儒略不就是根据此幅图、以及《函宇通》的相关解释“天地皆圆体,地在天中只一点,适天之至中处如弹丸,然确然不动”来描述“天体一大圜也,地则圜中一点,定居中心,永不移动”的吗?
《职方外纪》卷首“五大州总图界度解”中写道:
“葢(盖)惟中心离天最远之处,乃为最下之处,万重所趋,而地体至重,就下,故不得不定居于中心。稍有所移,反与天体一边,相近,不得为最下处矣。
古贤有言,试使掘地可通,以一物缒下至地中心,必止其足底。相对之方,亦以一物缒下至地中心,亦必止。
又说“而南极入地九十度,正对人足矣。”
《函宇通》形容是“地足趾相对”,二者还真是神似。
《职方外纪》卷首“五大州总图界度解”云:
“可见天圆地方,乃语其动静之德,非以形论也。
地既圆形,则无处非中,所谓东西南北之分,不过就人所居立名,初无定准,地度上与天度相应,天有南北二极,为运动枢。两极相距之中界,为赤道平分,天之南北,其黄道斜与赤道相交,南北俱出二十三度半,日躔黄道,一日约行一度。自西而东,奈为宗动天所带。是以自东而西,一日一周天耳。
日轮正交赤道际,为春秋二分,规南出赤道二十三度半,为冬至。规北出赤道二十三度半,为夏至。规黄道之枢与赤道之枢,亦相离二十三度半。”
《函宇通》形方总论:
(粗体字皆为二者相同部分)
地势圆,正象天。天度三百有六十。地度三百有六十。而世传天圆地方。……天有南北极,为运枢。两极相距之中界,为赤道,是分南北。其黄道斜与赤道相交,南北俱出二十三度半。日躔黄道,日行一度。自西而东,第九重行健之天振之,则自东而西,一日一周天矣。
日轮正交赤道际,为春秋二分规,南出赤道二十三度半者,冬至规。北出赤道二十三度半者,夏至规。黄道枢,离赤道枢二十三度半,地在天中,势与天通。
《职方外纪》卷首“五大州总图界度解”又云:
“其周天之度,经纬各三百六十,地既在天之中央,其度悉与天同,如赤道之下与南北二极之下,各二十三度半也。又二极二至,规外四十三度也,分为五带。其赤道之下,二至规以内,此一带者日轮常行顶上,故为热带。
夏至规之北,至北极,规冬至,规之南至,南极。规此两带者,因日轮不甚逺近,故为温带。北极规与南极规之内,此两带者,因日轮止照半年,故为冷带。
赤道之下,终岁昼夜均平。自赤道以北,夏至昼渐长,有十二时之昼,有一月之昼,有三月之昼,直至北极之下则以半年为一昼矣。
往南亦然,以南北距度考之,其热不得不然也。其在东西同带之地,凡南北极出入相等者,昼夜寒暑节气俱同。但其时则有先后,或差一百八十度。则此地为子,彼地为午,或差九度。则此地为子,彼处为夘,余可类推也。
人居赤道之下者,平望南北二极,离南往北,每二百五十里,则北极出地一度。南极入地一度,行二万二千五百里,则见北极,正当人顶出地九十度。
而南极入地九十度,正对人足矣。从南亦然,此南北经度也。”
上面这一段内容基本照抄《函宇通》形方总论。
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传教士耍了个小聪明,把《函宇通》中的“冷热界”,改成了“冷热带”,“界”与“带”,仅一字之差。
这就是我们沿袭到现在的温带、热带、寒带等概念,原来这个概念和定义,也是中国人首先提出并划分的。
《函宇通》对应内容如下(网上鲜有相关内容,笔者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进行校对的),传教士几乎是完全抄袭:
“……如赤道下若南北二枢下,各二十三度半。二极二至规外,四十三度也。是分五界。其赤道下,二至规内,一带者日轮常行顶上,故为热界。
自夏至规以北,至北极规,冬至规以南,至南极规之二界者,日轮不甚远,不甚近,为温界。北极规与南极规内之二界者,日轮止照岁之半,为冷界。
赤道之下,终岁昼夜均平。自赤道以北,夏至昼渐长,有十二时之昼,有一月之昼,有三月之昼,至北极之下,有半年之昼矣。赤道南如之。
稽之以南北距度,其在东西同界之地。凡南北极出入相等者,昼夜寒暑,节候俱同。其时则有先后。或差一百八十度。则此地之子(时),彼地之午(时)。(或差)九十度,则此地之子(时),彼处之卯(时)。
人居赤道之下者,平望南北二极,离南之北,每二百五十里,则北极出地一度,南极入地一度。行二万二千五百里,见北极当冠出地九十度,而南极入地九十度,当履矣。之南如之。此南北为经之度也。”
《职方外纪》卷首“五大州总图界度解”又云:
“至于东西纬度,则天体转环无定,不可据七政量之。随方可作初度,而天文家又立一法,算之以宗动天,一周则日月行三百六十度,故每时得三十度,如两处相差一时,则东西便离三十度也。在两处观月食,各自不同,则知差一时者,其地方相离三十度。以此推之,东西之度可考验矣。
或但以里数考之,古来地理家俱从西洋最西处为初度。即以过福岛子午规为始,彷天度自西而东,十度一规,以分东西之度。
故画图必先画东西南北之规,后考本地离赤道之南北。福岛之东西,几何度数,乃置本地方位,譬如中国京师,先知离赤道以北四十度,离福岛以东一百四十三度,即于两经纬线相交处,得京师本位也。”
《函宇通》形方总论中对应内容如下:
“至若东西为纬之度,则天体浑行(传教士改成“转环”)无定。不可据七政量之。随方可为(传教士把“为”改为“作”)初度,而天文家又立算术瑩之。以第九重(即宗动天,传教士改为“宗动天”)行健之天一周,则日昼夜行三百六十度,每时得三十度,如两处相差一时,则知东西离三十度矣。以观月食验之,或以里数考之。
若从西洋最西处为初度,即以过福岛子午规为始,彷天度自西而东,十度一规,以分东西之度。
故形方者,必先定东西南北之规,叅(参)之本地。离赤道之南北几何,离福岛之东西几何,乃置本地方隅(传教士改成“方位”)。若欲知中国京师何隅,法以日影,在其离赤道以北四十度,离福岛以东一百四十三度,即于两经纬线相之交,得京师矣。”
这段话看起来很复杂,但其实理解起来十分简单,就是告诉你如何在地球上进行定位,即一条经线、一条纬线,十字相交,便是定位点。上面阐述时是以京师为例。
可笑的是,传教士连例子都不调换,几乎照办全抄。
再看《职方外纪》中的这段:
“但地形既圆,则画图于极圆木球方能肖像如画。于平面,则不免或直。
剖之为一图,或横截之为两图,故全图设为二种,一长如夘形,南北极居上下,赤道居中。一圆如盘形,南北极为心,赤道为界,又于二全图外,另各设为一图,曰亚细亚,曰欧逻巴,曰利未亚,曰亚墨利加也。
而墨瓦蜡厄加,则国土未详,图不另立。云图中南北,规规相等,皆以二百五十里为一度。赤道之度亦然,其离赤道平行,东西诸规则渐近,两极者其规渐小,然亦分为三百六十度,其里数以次,渐狭别,有算法,今画图为方者,其画线不免于稍变。毕竟惟圆形之图,乃得其真也。”
且看《函宇通》中的原版叙述,如下:
木为球画之,如画于平面者,或直剖之为一图,或横截之为两图,直者长如剖桥而未殊,南北极居上下,赤道居中央,圆者如盘,南北极为心,赤道界之图中南北规与规相等,皆以二百五十里为一度,赤道之度亦然。其离赤道平行东西诸规,则渐近两极者,其规渐小,然亦分为三百六十度,其里数渐以益狭矣。亦有画为方圆者,其画线稍变不及圆图之得其真形也。
《函宇通》中的“大瞻纳”(泛指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),被传教士在《职方外纪》中改成了地理概念更为宽泛的“亚细亚”。而其他内容都与《函宇通》一样。
《函宇通》原版资料:大瞻纳总志。除了“大瞻纳者”四个字被替换为“亚细亚”外,其余内容几乎完全一致。
关于“大瞻纳”,网上是查不到任何信息的,唯有自行根据书中内容考证。
所幸,“天下一大州也,人类肇生之地,贤圣首出之乡”后面紧跟着一段文字,对“大瞻纳”进行了方位说明:
其地西起那多利亚,离福岛六十二度,东至亚尼俺峡(白令海峡)。离一百八十度。南起爪哇,在赤道南十二度。北至冰海,在赤道北十二度。其国以百余数,中国最大。
传教士忙着抄作业,只把“大瞻纳”替换成了“亚细亚”,却一不小心忘记了后面这个确定方位的详细说明。
那么,传教士为什么要处心积虑把以中国为中心的“大瞻纳”替换成“亚细亚”呢?
如此一来,就把如德亚包括进去了。如德亚与中国一东一西,两足鼎立。
然后,就可以顺理成章在坤图上进行修改,并在“如德亚”旁标注:
“天主降生于是地,故人谓之圣土。”
如此一来,就完成了把东亚是人类肇始之乡、人类起源之乡的概念,置换成了从“如德亚”诞生,——文明变成由西向东而来。
小日子仿绘的山海舆地全图(1785年版):在该图中可以明显看到“如德亚”背景色与欧罗巴相同,而与“亚细亚”大为不同。
这个粉红的背景大略就是“大瞻纳”的地理范。小日子在仿绘时虽然沿用了“亚细亚”这一名称,但在确定地理范围时,参考的却是中国典籍划定的条件,即:
“西起那多利亚,离福岛六十二度,东至亚尼俺峡(白令海峡)。离一百八十度。南起爪哇,在赤道南十二度。北至冰海,在赤道北十二度。”
《职方外纪》真的是传教士艾儒略所作吗?
很可能不是。因为书中文字功底、润色能力,具有进士水准。进士有多难考,大家应该知道,可谓是万里挑一。即便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,终其一生,绝大多数人都无缘进士及第。
一个连汉语都说不利索的传教士,何德何能,具有如此大才?
请看《职方外纪》自序:
“兹赖后先同志,出游寰宇,合闻合见,以成此书。不出户庭,可以周知遐逺。”乃耶稣会同志合作之所记述也。”
“而淇园杨公,雅相孚赏,又为订其芜拙,梓以行焉。”
上文中提到的“杨公”,便是杭州的杨廷筠。
杨廷筠(1557-1627),字仲坚,号洪园,别号井寒子,泌园居士,仁和(今浙江杭州)人。明万历二十年(1592)进土,早年习“王学”,曾任监察御史、湖广道御史、光禄寺少卿等职。万历三十九年入天主教,教名为“弥额尔”或“弥格”,与徐光启、李之藻并称为“中国天主教的三柱石”。
Michael,不时现在的英文发音“迈克尔”,而是拉丁发音:Mi-米,chael发“k”音,送气、类似吐痰的声音,故其教名为“弥额尔”或“弥格”。
总算碰到一个不叫“保禄(拉丁语Paulus,英语Paul)”的了!利玛窦在澳门收一个教徒,为之取名“保禄”;在广州收一个教徒,为之取名“保禄”;为徐光启洗礼,取名还是“保禄”。这些人哪里知道,拉丁语Paulus被解释为“卑微者”。
李之藻教名为Leo(本身姓李),在拉丁语中被解释为“狮子”,强壮且温和,但却是被赫拉克勒斯杀死的巨狮,还曾被形容为“背叛者”。
讽刺吗?
还真有点讽刺的意味。不过,转念一想,耶稣会是干嘛?想想也就释然了。
其实,即便是《职方外纪》的序,也是从《函宇通》中润色改动而来,比如,第一句“造物主之生我人类于世也”,与“天下一大州也,人类肇生之地,贤圣首出之乡”,有种莫名的撞衫感。而后面的“仰观天象”、“俯察地理”,这些都是华夏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,也是身体力行的长期习惯。
这些,西人是没有的,他们没有这个习俗。
接下来,来对比一下有关国家的记载,看看有何异同。
如德亚
先看《函宇通》中的记载。此处仍旧出现了“亚细亚”字样,如前所述,《函宇通》原本是没有“亚细亚”这一概念的,严重怀疑此处被篡改了。但即便是篡改的文字,仍旧能看出一些端倪来。
原文虽经改动,但字数不多:
“亚细亚之西,近地中海有国焉。曰如德亚之国。其史能记载六千年之事之言。
地土丰厚,烟火稠密。有享上帝之殿。
黄金涂,白玉砌,杂厕百宝为饰。环奇异等,费凡三千万万。其人多贤知。”
果不其然,中国的昊天上帝跑到西边去了,那里有上帝之殿、能记载6000年的历史,真厉害。连厕所里都堆满了百宝,还“黄金涂,白玉砌”,耗费了3000亿巨资。那里的人都是“贤知”之人。
不知大家看了是什么感觉?
这还没完,虽然如德亚介绍完了,但也顺便把如德亚之西的小国介绍了一下:
“如得亚之西有国名“达马斯谷”(大马士革),产丝、罽(jì,毛毯毡子)、刀、剑、丹、䨼(hù),青䨼(hù)之属。
城有二层,不基土石。大树纠结。缜密无罅(xià,缝隙)。峻不可攀。有药焉,食之巳(治)百病,解百毒,名曰“的黑亚加”。
这就有点意思了,“达马斯谷”(大马士革)产刀剑。
《西域土地人物略》(1435-1506年)记载:
“又西为也勤尕思城……俱汉儿人,蓬头带猫儿,种稻田,出撒黑剌镔铁刀”,这是什么?这撒黑剌镔铁刀就是传说中的大马士革刀啊!为什么?
因为“撒黑四塞,其城二重,俱汉儿人,蓬头带帽儿”,撒黑、撒黑,撒黑剌镔铁刀,撒黑四塞考证下来就是大马士革!
昆羽继圣,公众号:昆羽继圣一图回归填空白:腓尼基人原型极有可能是汉人,大马士革俱汉人,出名刀,奥斯曼、叙利亚、约旦等竟番汉杂居,更有多城皆汉儿人,设巡检司
至于后面的有药“的黑亚加”治百病、解百毒,这就胡扯了,篡改的人都不动脑子的吗?还是纯粹为了交差了事?
而且,里面一个䨼(hù)不经意间就暴露了“编撰伪造”的事实。
这种东西是华夏独有的,属于独特的文化现象。
根据《山海经》卷一记载:
“青邱之山,其阳多玉,其阴多青䨼(hù),有兽焉,其状如狐而九尾,其音如婴儿,能食人,食者不蛊。”
青邱之山,向阳面盛产玉石,背面多青䨼(hù)染料。有一种野兽,长着狐狸的样子而且背生九尾,声音像小孩,会吃人肉,如果吃掉它的肉就可以不被邪魔蛊惑。
因此,青䨼(hù)是一种矿物染料,古人多用来涂饰器物。《山海经》里产于青邱的独有染料,跑到中东去了,吹牛不上税,想象力果然是天马行空!
一个字,强!
上面有关“如德亚”的描述一共只有71个字。
接下来,一起领略明代天启年间版《职方外纪》、清朝1844年版的《职方外纪》的编排功夫。
明代天启年间版《职方外纪》中记述的如德亚,足足有四页,光从字数上看,就翻了好几倍。
“亚细亚之西,近地中海有名邦曰如德亚,此天主开辟以后,肇生人类之邦。天下诸国载籍上古事迹近者千年,远者三四千年,而上多茫昧不明或异同无据,唯如德亚史书自初生人类至今,将六千年,世代相传……”
天主生人最出赐此沃壤,其国初有大圣人曰“亚把剌杭(亚伯拉罕)”……
原先没有的“亚把剌杭(亚伯拉罕)”出现了。
其国王多有圣德,乃天主之简命也。
至春秋时有二圣王,父曰大味得,子曰撒剌满。尝造一大殿皆金玉砌成,饰以珍宝,穷极美丽,费以三十万万……
咦?前面不是“三千万万”么,这么缩减开支了?成了“三十万万”?是觉得3000亿太多了吗?
原先没有的耶稣也出现了。
不仅如此,还很神奇,耶稣译言救世主,在世三十三年,教化世人,所显神灵圣迹甚大且多……耶稣肉身升天,诸弟子分散万国,阐明经典,宣扬教化,各著神奇事迹,亦能令病者即愈,死者复生,又能驱逐邪魔……
哇,好厉害!死而复生……果然是神迹!
原来没有的“天堂地狱”也出来了,不错不错,有进步。
所化国土如德亚诸国为最先,延及欧罗巴。利未亚(非洲)大小千余国,历今1600余年来,其国皆久安长治,其人皆忠孝贞廉,男女为圣为贤,不可胜数。
如德亚之西有国名大马士革(达马斯谷),产丝、绵、绒……
等等,大马士革(达马斯谷)怎么会在如德亚(今犹大国)西面?西面不是大海吗?
另外,原来不是只产“丝”吗?现在增产了“绵、绒”?如此高产?
敢问,中东有桑树吗?有桑蚕技术吗?
哦,城有二层,不用基石,改成“不用砖石”了,可能是发现原来篡改时不合逻辑(逻辑,来源于“老子”一词汉语的变音),没有地基建城多扯啊,所以改成了不用砖石,并想象成是一棵活树纠结而成,没有缝隙,十分厚实,高大险峻,不可攀登。天下所未有也。
包治百病的药又来了,名字还是叫“的里亚加”,原来没有举例说明,修改时怕人不相信,故而特举一例:
“制一药,甚良,名“的里亚加”,能治百病,尤解诸毒,有试之者先觅一毒蛇咬伤,毒发肿胀,乃以药少许咽之,无弗(不)愈者,各国甚珍异之。”
这案例,活生生的,神农尝百草吗?可以进MBA课堂了。
再来欣赏一下满清时经过润色的1844年版《职方外纪》。
如德亚:古名拂菻,又名大秦,唐贞观年中曾以经像来宝,有景教流行碑刻可攷(kǎo,考)。
开头这句话,无论是天启年间的《职方外纪》,还是《函宇通》都是没有的。
既如此,艾儒略还于1619年在泉州发现景教碑吗?
后面的内容,基本与1623版《职方外纪》相同。
需要指出的是,1623版的《职方外纪》每卷前面都没有所谓的舆图,但是1844版《职方外纪》却在每一卷开头加入了一幅精美的地图,真是令人五味杂陈。
本打算把埃及的内容也放在一起,可是研究下来蓦然发现,埃及的内容被动过手脚,但即便如此,前后各个版本仍旧大有不同,需要继续深入考证。
后期的版本,一面删改,一面增添,内容越来越多,愈臻“完美”。再到现代的校注版,却有意无意把一些内容给隐去了,以致于何新研究时看到的版本都是残缺不全、面目全非的。
举目四望,蓦然发现自己来到了一片荒无人烟的密林。
前方,荆棘丛生,没有路;
身后,尚无来者。
手中,没有盾甲,甚至连刀都没有,唯有与生俱来的一双弱手,怎么办?
那就咬着牙,继续揉着涩痛的双眼,用这双手为后来者开辟一条新路、立下一块行路的指示牌吧!
哪怕满脸鲜血、浑身伤痛也在所不惜,因为我始终坚信,有人也曾经与我一般,心中有过一个梦……
***关注我,关注《昆羽继圣》四部曲,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,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***